全面推進落實!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推進會召開
時間:2025-05-09 稿件來源:教務處 攝影:黨委宣傳部
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明確了之后,關鍵在落實。課程體系如何對標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產教融合課程和AI課程如何推動教學創新?長周期貫通式的實習具體如何實施?制定出真正順應技術革命、產業變革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學校推進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一環。
5月8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召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推進會,各學部(院)逐一交流2025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校企雙元”、AI賦能、加強實習等為關鍵詞,努力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想得到的美麗”變為“看得到的風景”,再落實為“走得到的景點”。
服務國家戰略,布局新興專業生長點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牽引。以服務科技發展、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學校在優化專業結構布局的過程中努力聚焦新的生長點。
化工與能源技術學部主任韓生介紹,學部以“學科-專業-人才-產業”雙向閉環協同為核心,加快整合薄弱專業和冗余課程,同時聚焦能源化工、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布局增長點。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圍繞綠色低碳能源 “研發—生產技術—安全與環境評價—質量控制—技術支持”的崗位鏈,強化高峰學科對人才培養的硬核支撐。此外,學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將課程體系從“學科邏輯”轉向“行業邏輯”,引入駐企培養、崗課賽證融通等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
智能技術學部以“需求+質量”雙導向,將原有的17個招生專業精簡為11個,分為智能制造和智能信息兩大專業組,重點布局智能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
學部常務副主任裴頌文表示,機器人工程專業依托全國智能機器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通過企業賦分、長周期實踐等創新模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同時,AI賦能教學成為亮點,新增《機器視覺與應用》《工業通信網絡》等前沿課程,集成電路專業推行“3+1”住企培養模式,引入AI實驗教學,助力學生掌握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核心技術。
深化校企協同,實施長周期貫通實習
將原有分散的實習教學環節整合為長周期貫通式實習,是落實校企“雙元制”培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本輪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難點和亮點。
材料技術學部主任房永征介紹,學部面向集成電路材料產業,成立了集成電路材料產業學院,與行業學會以及集成電路骨干領軍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了 “2.5 + 1.5”校企雙元培養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前2.5年,學生們在校園夯實理論根基,后續1.5年駐企培養,強化企業實踐和產業一線培養周期,學生的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核心實踐環節被有機整合和打通,進而形成連貫的實踐思維和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成長為高素質集成電路材料產業人才。
香料香精化妝品學部副主任周一鳴交流了學部圍繞課程體系搭建、師資隊伍培養、科研項目合作、實踐基地共建等關鍵環節協同發力,通過多維度協同,推動人才培養從單一學科縱深發展向“交叉融合、產教共生”的生態體系轉型。
此外,學部在構建 “香 + X”融合課程群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套由“基礎實訓-崗前認知-專業精進-應用提升-實戰錘煉-就業銜接”6個主要環節構成的“校企交替進階、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
人文學院院長李正東提出“強化階梯實踐、深化文工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強化了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實務實習、專業項目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遞進銜接。
同時,學院大力推進文工融合,打造“職業域-課程群”雙向賦能體系,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學生在跨學科的碰撞中不僅拓寬了知識邊界,更激發了創新思維。
對標崗位能力,跨界重塑課程體系
核心崗位能力需求是科學制定培養方案的邏輯起點。在2025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各專業強化目標導向,更加主動地回答專業育人“四問”(產業在哪、職業在哪、崗位在哪、課程在哪),推動課程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
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丁文勝介紹,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通過整合企業調研數據,錨定崗位需求,重構能力模塊,致力于培養具有綠色低碳視野,精技術、懂運維、能調控、知處置的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
校企共建《熱能轉換技術》等8門產教融合課程,采用“實驗實訓→企業實習→工程實戰”螺旋式實踐體系,企業實踐環節增加15周。與上海水泵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研發團隊,實現畢業設計、學科競賽與產業項目深度融合。
外國語學院院長潘智丹提出,英語專業以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構建“語言根基→智能技術→行業應用”三級目標鏈,打造“英語+人工智能+化妝品”跨學科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體系。
新增《人工智能輔助翻譯》《化妝品英語語料庫應用》等7門跨學科課程,刪除傳統理論課,將30%的課程調整為課內實驗課。通過“8周集中頂崗實習+畢業就業一體化”模式,聯合化妝品企業與語言服務公司,實現翻譯能力與垂直領域技術的雙重賦能。
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楊昕巍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從手繪能力、材料結構能力、文化內涵和商務能力三個方面進行了能力需求分析,提出了“在學校” “來學校”“與學校”“從學校”四類培養場域的綜合設計。
引入《AI+場景設計》《智慧城市產品設計》等前沿課程,與中建集團、上汽設計中心共建產業項目實踐基地,學生直接參與可持續藝術大展等真實項目,實踐學分占比達37%。
強化AI賦能,加快專業內涵升級
在本輪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學校提出所有專業都需要將AI素養融入培養過程,明確將要重點建設的“AI+專業”融合課和“AI+應用”垂域課,一體推進AI賦能教學模式改革和科研范式改革。
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熊焰提出“科商融合、數智賦能、AI加持、跨界協同”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智能化時代下的創新能力與適應力為目標,特別設置了“數智能力專項計劃”,增設AI+課程。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國際數智貿易實務》《AI+跨境電商》,會計學專業新增《智能財務管理》等課程,信息管理專業強化《商業數據結構與算法》《AI智能體開發與應用》等硬核技能培養。通過“基礎模塊+行業垂域+實戰項目”三級課程體系,實現商業分析能力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
生態技術與工程學院院長李法云設計了“生態+工程+數字化”育人體系,在風景園林專業增設《風景園林數字化設計》系列AI專業課,并在專業實驗課增加AI應用環節,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景觀信息采集、監測、分析、模擬、創造和再現的能力。
園藝專業聚焦“智慧園藝”方向,開設《智慧園藝生產與AI技術》等特色課程,聯合上海鮮花港等企業共建智能溫室實驗室,增強學生在智慧園藝生產、智能溫室管理、園藝科技推廣等崗位的勝任力。
理學院黨委書記陳雷以“師德為魂 數智為翼 產教為橋”為題交流了培養方案修訂情況。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重構“智慧照明與顯示”“智能光電傳感”課程群,43.2%的專業課融入AI內容。
以《光學系統設計》為例,采用“DeepSeek+光學軟件”融合教學,與上海三思電子等企業共建“3+1”培養模式,畢業實習延長至12周,學生直接參與LED智能調光系統研發等前沿項目。
落實,還是落實!
會上,“落實”一詞被反復提及,成為貫穿始終的高頻熱詞。
“各專業要像做施工圖一樣細化方案落地路徑。”教務處處長王宇紅提出,各學部(院)要做好后續各項教學環節的有序跟進,積極拓展綜合性實踐教育基地,同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加強有組織的實習實踐教學管理。
副校長毛祥東強調,各學部(院)要嚴格把關師生“入口關”、培養“過程關”、就業“出口關”,主動深入企業共建實踐教育基地,突破常規建設產教融合型師資隊伍,構建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的教育教學體系,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方案修訂只是起點,落實才是關鍵!”校長汪小帆對2025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進一步強調,各學部(院)要始終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緊密圍繞產業需求,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構建全鏈條質量保障體系,各專業要制定實施細則,強化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確保培養目標與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精準對接;深化產教融合協同機制,實質性地推進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改革,將企業從人才需求提出者轉變為培養方案共構者,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企業需求的動態適配。
全面修訂2025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落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深化綜合改革方案(2024—2026年)》,扎實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學校高度重視,校長汪小帆、副校長毛祥東多次參加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啟動會和研討交流會。
在歷時3個月的集中修訂過程中,教務處攜手各學部(院)進行了多輪深入研討,對方案進行逐一審議、反復打磨、動態調整,這為學校接下來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和AI賦能教學改革夯實了基礎,標志著學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而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