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兩類四種”評估分類的具體內涵是什么?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根據高等教育整體布局結構和高校辦學定位、服務面向、發展實際,采取柔性分類方法,設計了“兩類四種”評估方案。高校可根據大學章程和發展規劃,綜合考慮各自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情況等進行自主選擇。
第一類僅限于市屬高校中的學術研究型高校,即具有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目標、一流師資隊伍和育人平臺,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此類高校評估工作由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第二類適用于市屬學術研究型(沒有參加第一類評估)、應用研究型和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及首次參加審核評估的高校,由市教委委托市教育評估院組織實施。
7.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有哪些?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標體系分為“兩類四種”,第一類設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2個、審核重點38個;第二類設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27個、審核重點78個。具體特點如下。
一是分層分類設計指標體系。第一類審核評估少而精,適用于具有世界一流辦學目標、一流師資隊伍和育人平臺,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校。第二類審核評估量大面廣,細分為三種,分別適用于學術研究型、應用研究型和應用技術型高校。
二是突出本科教育教學關鍵點。設置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生師比、生均課程門數、優勢特色專業、學位論文(畢業設計)指導、學生管理與服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畢業生發展、用人單位滿意度等審核重點,推動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三是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指標體系注重兜底線、促發展,既體現國家意志,又給學校留足發展空間。模塊化設計定性指標,首次設置統一必選項、類型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增加定量指標,設置必選項和可選項,必選項對標國家底線要求,可選項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
四是監督高校辦學“紅線”問題。增設教師、學生出現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負面問題能否及時發現和妥當處置情況,教材選用工作出現負面問題的處理情況等“負面清單”,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審核評估。
8.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程序有哪些?
答:評估程序包括評估申請、學校自評與改進、專家評審、反饋結論、限期整改、督導復查6個階段。
一是評估申請。市屬本科高校需在市教委統一組織下提出評估申請。
二是學校自評與改進。首先是學校自評。高校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審核評估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主體責任,按要求參加審核評估培訓,對照審核評估重點內容和指標體系,結合實際和上一輪評估整改情況,制訂工作方案,全面深入開展自評工作。其次是自評改進。學校可根據自評工作情況,提請市教育評估院協助成立自評工作指導小組,由2-3位專家組成,按需進行線上或進校對學校自評工作進行分析和指導。最后是提交材料。學校將《自評報告》《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報告》《關于上海市屬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的承諾書》和近3年《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一并提交給市教育評估院,供審核評估專家組審閱。
三是專家評審。首先是線上評審。專家組采取審閱材料、學情調查、線上訪談、隨機暗訪等方式進行線上評估。專家在線審核材料,提出深入考察的存疑問題,形成專家個人線上評估意見。其次是實地考察。時間一般為2-4天。入校專家組結合自評工作指導小組和線上評估的意見,重點考察線上評估中的存疑問題,按照“全面考察、獨立判斷”的方式,通過查閱資料、個別訪談、集體訪談、考察教學實驗、實訓及公共服務設施、觀摩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等形式,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做出公正客觀評價。
四是反饋結論。市教委對《專家組審核評估報告》進行審議,通過后作為審核評估結論反饋高校,并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五是限期整改。高校應在評估結論反饋后的30日內,制定并提交《整改方案》報市教委備案。
六是督導復查。在高校提交《整改報告》后,市教委對高校整改情況進行督導復查,形成督導復查結論。督導復查結果將作為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直升推免研究生比例、學位點申報等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參考依據。
9.新一輪審核評估在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創新?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創新評估方式方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評估流程、實現一校一案、強化多元評價、落實減負增效。
一是增加線上評估環節,優化評估流程。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行線上與入校評估“一體化”設計,充分發揮線上評估考察優勢,“做全做深”線上評估、“做準做實”入校評估,線上評估與入校評估相結合,讓評估流程“優起來”。
二是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實現一校一案。“兩類四種”評估方案中,模塊化設計定性指標、彈性設置定量指標,設置必選項和可選項,兜底線、促特色,尊重學校自主選擇權和專家專業裁量權,與學校一起制定“個性化”評估考察方案,實現一校一案,讓組織實施選擇權“落下來”。
三是注重常態化資源運用,落實減負增效。深挖常態監測數據,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以下簡稱“國家數據平臺”)和年度就業質量數據生成數據報告;精簡入校評估專家人數、天數、環節;免于評估考察已通過教育部認證(評估)并在有效期內的專業(課程);多措并舉避免重復工作,讓評估負擔“減下來”。
四是豐富評估視角,強化多元評價。構建了“1+3+3”校內外多維立體綜合評價體系,分別從常態資源、學校、教師、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等多元多維視角進行評價,讓評價體系“立起來”。
10.如何理解線上與入校“一體化”評估?
答:線上評估與入校評估“一體化”設計是新一輪審核評估制度設計的核心和關鍵,不僅是評估方法手段上的創新,更是評估思想理念上的豐富和發展。線上評估本身就是評估,而不是評估前的準備階段,只有準確把握定位和內涵,才能保障新一輪審核評估落地實施“不走樣”。與上輪審核評估不同,新一輪審核評估增加線上評估環節,就是要充分發揮線上評估考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靈活優勢,調動更多的專家資源、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更加全面、深入地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審核,與入校評估形成“1+1>2”合力,進一步突顯審核評估為學校發展“診斷開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