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2025年人工智能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奉賢校區開班。副校長毛祥東作開班動員,培訓班特別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曉沨作首場報告,200余名教師參加培訓。
毛祥東在開班動員中強調,學校緊扣國家"人工智能+"戰略,以教育數字化轉型驅動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錨定"AI賦能專業升級"核心路徑。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構建"AI+特色學科"融合生態,通過模塊化課程設計與智能化教學工具嵌套,激活學校“AI+專業”集群創新動能;二是錨定教育倫理基準線,構建技術應用倫理審查機制,確保算法邏輯與育人溫度同頻共振;三是打造"AI+專業"改革樣板,通過項目式教學與跨學科協作,形成可遷移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引領高等教育范式革命。
高曉沨以《AI賦能的教學新態:技術解構與教育融合》為題為參訓教師作專題報告。她從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宏觀趨勢切入,剖析了技術革新對教育生態的深遠影響,并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實踐應用,詳細解讀了大模型的核心原理及其在教育場景中的使用方法。
在報告中,高教授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科研與實踐教學以及綜合場景中的創新應用,深入探討了AI技術如何重塑教學模式,并分享了她在推動AI賦能課堂變革過程中的獨到與見解實踐經驗。她以計算機課程為例,系統介紹了AI技術在“課程調研”“出題輔助”“課程可視化”等環節的賦能實踐,并針對當前AI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如AI幻覺現象、價值導向偏差以及學生學習中的“雙刃劍”效應,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統解決方案。
參訓教師高度評價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首場培訓,認為精準對接教育數字化轉型需求,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大家表示要將培訓成果轉化為教學創新驅動力,在技術融合中堅守教育本質,通過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改革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教育現代化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