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院組織、外國語學院協辦的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舉辦線上開題答辯會。該項目負責人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瑛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原院長柴明颎教授、中華書局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主任羅華彤教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梁志平教授擔任項目開題答辯專家。會議由項目組成員、大連外國語大學前原副校長楊俊峰教授主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守春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戈登?格羅斯卡普博物館館長安德魯?馬斯克(Andrew L. Maske)教授、美國尼亞加拉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錢德拉?富特(Chandra J. Foote)教授等翻譯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開題會上,王瑛圍繞項目的意義和價值、團隊分工與翻譯方案、編輯出版的宣傳與推廣等方面進行了匯報,尤其重點介紹了翻譯項目的要點、難點及應對策略。
王守春作為原著作者之一,介紹了《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一書結合歷史、地理和考古學生動講述“何以中國”,書中涉及文獻眾多,有大量中國語言特色的術語和引用,翻譯難度大且極具外譯價值。項目母語審校安德魯?馬斯克表示,此書受眾群體大,可以幫助英語讀者更好了解中國,將力爭提高譯文的清晰度和可讀性。
專家一致認為,《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一書是由中國當代學者深情講述錦繡中華大地概況和中華文明演進發展的國情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外譯價值。項目團隊成員構成合理、合作緊密、專業性強,且研究思路和翻譯技術路線清晰,對該項目的翻譯著作和學術成果充滿期待。專家們建議,如何用現代語言表達五千年的中華歷史和文明,這是對譯者的重大挑戰。翻譯團隊要定期加強與原著作者團隊的交流,向歷史地理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請教,以帶來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精準的文本翻譯。由此,該譯著將有助于幫助國外讀者多方位地了解中國,加強對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
校科研院院長韓生教授表示,此項目獲批展示了學校人文社科及外語翻譯領域良好的發展態勢,科研院將為課題研究工作提供全面支持,切實保障項目研究順利開展。外國語學院院長潘智丹教授在開題答辯總結中表示,項目團隊將根據專家提出的建議,進一步優化翻譯策略,完善翻譯方案,按期高質量地完成翻譯任務。
據悉,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主要類別之一,主要資助代表中國學術水準、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學術前沿的學術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并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旨在深化中外學術交流和對話,進一步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了解“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