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弦歌聲聲遠,上應事業正青春。作為獻禮建校70周年標志性工程,新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史館、編撰《應·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校70周年口述史》、編制《上應賦》并建成文化景觀“三項工程”,于日前圓滿完成。
4月19日下午,學校舉行“三項工程”揭幕儀式。校黨委書記郭慶松、校長汪小帆出席并共同為校史館、校史口述史、《上應賦》文化景觀揭幕。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瑛主持儀式,黨委副書記陳海瑾,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健出席。各二級黨組織書記、機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離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友代表、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并參觀校史館。
郭慶松在儀式上講話,向校史館開館、口述校史首發、《上應賦》文化景觀落成表示熱烈祝賀,向所有參與完成“三項工程”的師生校友表示感謝。他指出,校史館、口述校史、《上應賦》均立體化記錄和展示了上應人篳路藍縷七十載的奮斗歷程和優異成績,凸顯了學校為上海、為國家、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所作的卓越貢獻,是學校70年辦學歷史的高度濃縮。
郭慶松希望,全體上應人要以建校70周年為契機,深入挖掘好、守護好、使用好校史資源,進一步講好上應故事,使之成為展示學校風貌的重要窗口、成為連接師生校友的情感紐帶,成為愛黨、愛國、愛校教育的鮮活教材。
郭慶松、汪小帆、符衛國、劉紅軍共同為《上應賦》文化景觀揭幕。
汪小帆為“上應薪火”校史宣講團授旗。
為獻禮母校70華誕,1964級校友、國家特級書法師、一級美術師裴祥生先生精心書寫了習近平總書記1990年7月15日作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專程來到儀式現場向母校捐贈作品,表達對母校的感恩與心愿。王瑛、陳海瑾共同接受捐贈并向裴祥生頒發捐贈證書。
陳海瑾、李健共同向校友代表符衛國,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胡大超,教師代表姜超、范敏,青年學生代表王冠、詹世韻等贈送了《應?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校70周年口述史》。
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明介紹了校史館建設、校史口述史編撰過程,向所有付出辛勤勞動的各有關部門和全體工作人員表示敬意和感謝。
校史口述者代表徐大剛、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趙增綬分別在儀式上發言,深情回顧在學校工作、奮斗、發展的難忘人生經歷,表達對學校濃厚熾熱的感情以及對學校70周年華誕最真摯的祝福!
儀式結束后,郭慶松、汪小帆等和師生校友共同參觀了校史館,逐一觀看“弦歌悠遠、砥礪奮進、揚帆起航、黨建巡禮、文化上應、春華秋實”等展區,認真聽取了講解員對校史的精彩細致的講述。
為增強體驗感和便捷性,從今天開始,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均可前來校史館現場參觀,也可在校園內“線上校史館”和校園網主頁“文化上應”板塊中的“云校史館”欄目點擊參觀。可通過校園網主頁 “七秩芳華 薪火相傳”欄目,點擊閱讀《應?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校70周年口述史》。
學校校史館建有1個實體館(在奉賢校區圖書館11樓)和2個數字虛擬館(在奉賢校區、徐匯校區圖書館1樓大廳),充分融匯數字化、智能化元素,體現了“館內+館外”、“線上+線下”、“奉賢校區+徐匯校區”三方面的融合,是一座可觸摸、可感受、有故事的體驗展館。
《應?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校70周年口述史》全書近30萬字,分為“謀篇布局、鑄魂育才、科技服務、文化傳揚、鐘靈毓秀”五大篇章,由31位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校友、教師、干部和領導講述的史料整理編撰而成。
《上應賦》由學校人文學院原院長劉紅軍教授撰稿,我校退休教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唐存才題寫。景觀石由1960級校友符衛國先生和夫人李仲英女士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