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平臺,圍繞“國之大者”、“城之要者”,引導上應青年學思踐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共設置十大專題、立項120支校級團隊。上應青年站在喜迎70周年校慶的歷史節點上,走沃野看發展,循跡、溯源、學思想、促踐行,形成“熱氣騰騰”的實踐成果。隨著寒假到來,第一期簡報甄選部分校級團隊來稿進行展播,現已出版,以饗讀者。
循跡溯源學思想
了解民心所向,目光聚焦“住房”——機械學子深入保障性租貸住房社區開展調研
1月21日,小組成員前往閔行區馬橋鎮的保障性住房社區——華潤有巢公寓,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居民的生活狀況。該社區是上海市政府為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而建設的重要項目,為眾多家庭提供了穩定的居住環境。
在調查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與社區居民進行了交流。大多數居民對保障性住房政策表示滿意,認為這一政策有效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大家認為保障性住房不僅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還減輕了經濟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規劃未來。同時,小組成員也了解到部分居民對配套設施和居住安全的需求。 針對居民需求,小組成員采訪了社區的相關負責人。負責人表示,他們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如加大對社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引入更多的商業、教育和醫療資源,加強對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維護以確保居住質量和安全。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關乎廣大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權益。通過這次調查,小組成員深入了解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加深了對人民城市的認識,堅定了服務人民的信念,將在今后為人民城市建設貢獻青春力量。【機械學院 周志杰 供稿】
科技驅動,觸達未來——電氣學子走進張江創新成果展
為了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1月28日,電氣學院的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參觀了張江創新成果展。 在成果展現場,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展會現場展示了眾多企業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集成電路芯片以及集成系統解決方案,涵蓋了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等諸多高新技術領域。同學們圍繞著集成電路設計的關鍵技術和集成系統的創新發展兩大主線,對科技創新有了更新的認識。實踐團隊的成員還積極與參展企業和行業專家互動交流,就最新科技成果的技術原理、研發難點、市場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并親身體驗了一系列以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集成電路產品和技術展示,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對于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其中一款名為“智能芯片”具有高度的集成度和智能化功能,能夠實現多種復雜計算和數據處理任務,讓大家印象深刻。通過交流,同學們了解到這款芯片的研發過程和技術難點,也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不易和艱辛。此外,團隊還參與了主題論壇與研討會,聆聽業內專家對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為自身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不僅拓寬了視野,更深入了解了我國在集成電路設計及集成系統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深刻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探索中,勇攀科技高峰,為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電氣學院 姜雅茜 供稿】
話外音: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先后來到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園區、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等進行調研,強調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傳承紅色精神
重溫歷史,感悟初心——上應青年赴中共一大會址及紀念館參訪學習
1月27日下午,“追尋領袖足跡”團隊前往中共一大會址及其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黨的歷史,深刻領悟黨的初心和使命。
中共一大會址曾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黨發展壯大的關鍵場所。會址內的陳列展覽、文獻記載和圖像資料,以生動的方式再現建黨時的狀態。團隊跟隨著場館內的展品及圖文介紹追溯到一大會議的盛況,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初衷和宗旨。
隨后,團隊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詳細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進程。從黨的締造者到領袖們的明智決策,從長征艱難曲折到抗戰浴血奮戰,每一件展品都令團隊成員熱血沸騰。在館內模擬場景地圖中,團隊成員通過畫筆和相機,記錄下重要的紅色資源和紅色足跡,為后續實踐做好準備。團隊成員還在場館出口的留言處依次進行留言,寄語偉大祖國,為黨送上祝福。
通過這次參訪學習,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身上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接下來,團隊將結合參觀成果,制作領袖在上海足跡的線上地圖和模擬場景宣傳冊,運用上海豐富的紅色資源籌備團課,開展團課進校園的活動,讓更多青年了解和體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和城市文脈,為建設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增光添彩。【校團委 裘雅儀 供稿】
星星之火,燎原天山:
外院學子參觀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
一座舊址,一座新館,跨越時空,共同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寫下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1月27日,外國語學院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在新疆傳播馬克思主義實證調研小組在烏魯木齊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進行參觀學習。
小組成員首先來到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參觀學習,詳細了解紀念館的歷史沿革。紀念館主體建筑是一座中蘇合壁、土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是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新疆的辦事機構。1962年,舊址正式對外開放,命名為革命烈土紀念館;1965年10月更名為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隨后,小組成員參觀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疆進行革命的活動》展出的1500余種文物和文獻。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中,天山南北留下了許多不能磨滅的紅色印跡。在抗戰艱苦年代,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一批優秀的中共黨員、進步人士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心懷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不畏艱險,奔赴西北,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新疆的社會主義建設付出了艱辛的工作,即使受到當地軍閥盛世才的迫害、度過四年之久的鐵窗生涯,依舊舍生忘死、忠貞不屈、正義凜然,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通過此次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參觀,小組成員詳細了解了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輝映下的光榮歷史,感動于革命先烈不懼艱難與險阻的大無畏氣概,深刻體會了新時代十年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的前所未有成就。大家表示,踏上奮斗新征程,一定要創造更多人間奇跡來回報先輩們的浴血奮戰。
【外國語學院 高雅琴 供稿】
七秩芳華迎校慶
傳火于薪,融往鑄今——走訪校友領悟人生,薪火相傳共話未來
為深入傳承和弘揚“厚德精技、砥礪之行”的大學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喜迎70周年校慶,1月27日,材料學院校友專題社會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曹俊方的帶領下,前往上海匯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優秀校友進行深度交流,聆聽優秀校友們的成長故事和諄諄教誨,了解社會就業需求和趨勢,一同追憶青春芳華求學路,共謀母校發展大學夢。
首先,由許佳思校友與朱經理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公司的研發中心。在研發部門的一間展廳里,隊員們了解了上海匯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專業制造革用聚氨酯(PU)樹脂、聚氨酯彈性體相關產品等系列新材料的科技型集團化公司,同時,也是與我校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校友企業。走進研發實驗室,實驗員調配試劑、記錄數值等操作,讓同學們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隨后,由王輝校友與朱經理帶領實踐團隊,參觀了生產車間。通過朱經理的講解,隊員們對產品的生產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看到了產品從原材料開始,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加工、裝配、檢驗等環節,最終形成成品。這讓團隊成員明白了產品生產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有系統而有序的安排和操作。
實踐團隊的同學還與許佳思、王輝等校友進行了交流訪談。許佳思校友向我們講述了她的校園生活,鼓勵隊員們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把握機會,開拓眼界,努力提升個人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同時增加理論知識的運用,提升個人自信心。王輝校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隊員們描述工作與學習的不同之處,他希望同學們無論在哪個階段,都要做好該做的事。無論工作與學習,都要充滿信心。兩位校友還為70周年校慶拍攝祝福視頻并書寫70周年主題明信片。
在后續實踐中,實踐小隊將繼續尋訪優秀校友,通過多渠道征集、推廣優秀校友的先進事跡,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勤奮學習,扎實工作,獻禮建校70周年!
【材料學院 王嘉璐、張亮 供稿】
弘揚國潮興文化
竹編傳承進校園
1月24日,城建學院竹編團隊前往上海市銅川學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竹編教學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引領少年兒童踏入竹編藝術的殿堂,讓小朋友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培養興趣和動手能力,為傳統工藝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活動伊始,竹編團隊通過互動環節了解到,大多數同學對竹編技藝并不熟悉,只有少數同學家中使用竹編用品。作為我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竹編工藝曾廣受歡迎,反映了當前竹編技藝在傳承上面臨宣傳不足等挑戰。
授課時,團隊成員向小朋友們詳細解讀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相關政策,深入講述了竹編的歷史淵源,介紹上海嘉定竹編,進一步勾起同學們對竹編的興趣。在銅川學校班主任和竹編團隊志愿者的組織下,由四人一組開展制作竹編畫的手工環節。團隊成員對分發的竹編材料進行耐心講解,小朋友們互相協作,將一片片普通的竹條排列編織成精美的畫作。隨著竹條在指尖舞動,同學們逐漸掌握了竹編的基本技巧。從小朋友們專注的眼神和認真的態度中,感受到了他們對傳統工藝的熱愛。班主任表示,這次活動不僅讓小朋友們領略了竹編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還在實踐中感受傳統工藝的樂趣和傳承非遺的意義,有助于增強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希望今后繼續合作,共同推進傳統工藝的傳承。
團隊成員將竹編技藝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帶入課堂,讓同學們親身體驗竹編的制作過程,對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與探索,也加深了自身對于非遺竹編的傳承的認知。未來,團隊還將前往更多學校開展竹編教學活動,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和傳承竹編這一非遺技藝,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
【城建學院 梁一茜 供稿】
經典酒香藏不住,傳統文化尋新方——理學院學子赴上海神仙酒廠進行訪企市調
為深入探索中國各地傳統酒類文化,挖掘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酒類風味,1月26日,“傳統酒文化探尋隊”的隊員來到位于上海奉賢的上海神仙酒廠,聚焦酒類傳統與現代化結合發展之道,開展以“經典酒香藏不住,傳統文化尋新方” 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上午10時,隊員們到達神仙酒廠,在酒廠相關負責人陳剛老師的帶領下, 小隊一行人參觀了續糟混蒸、窖池固態發酵、老五甑傳統工藝、原酒存放等制酒工藝流程,展現了神仙酒廠獨特的大曲酒釀造技藝,為團隊探尋中國傳統酒類文化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隨后,陳剛老師帶領隊員們參觀了中華神仙酒文化科普展示館,進一步向大家介紹了中華神仙酒的起源故事、釀酒工藝以及針對當代年輕消費群體做出的市場營銷策略。陳剛老師還與隊員們就如何將傳統酒類推廣至當代年輕人群體展開交流。
一壇壇神仙原酒,描繪著五谷豐登。酒窖陶罐,收藏著四百年的神韻。通過實踐,隊員們深刻意識到中華傳統酒類文化的豐富內涵,更需要“因地制宜”將不同酒類文化結合自身特色推廣發揚至年輕群體中去。
【理學院 張臣 供稿】
話外音:上海神仙酒廠創建于1958年,是上海唯一的大曲酒釀造企業和中國白酒工業百強企業。神仙曲酒選用優質高粱、傳統大曲為原料,采用續糟混蒸、窖池固態發酵、老五甑傳統工藝,量質摘酒,經陳年老熟,結合現代技術精心勾兌而成。酒質清澈透明、窖香濃郁、綿甜爽凈、回味悠長、獨具風格,被廣大消費者贊譽為“上海小茅臺”。
上海市青浦區中華藥業工廠調研學習
1月18日,“龍虎牌精神接班人”團隊12人前往上海市青浦區中華藥業工廠,深入了解了中華藥業工廠的生產流程和運營管理。作為一家在醫藥領域享有盛譽的企業,中華藥業工廠致力于生產高質量的藥品,為人們的健康貢獻力量。
團隊成員首先來到中華藥業工廠會議室,了解工廠生產的龍虎牌系列產品,采用人工與機器相互協助生產模式,通過智能化系統控制、設備追蹤和數據分析,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準確性。隨后,團隊成員參觀中華藥業工廠,不僅了解了藥品的生產過程,還學習了許多關于質量控制、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工廠內部設備先進,生產線高效運行,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控,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在實地考察中,團隊隊員還有幸與中華藥業工廠的員工進行了互動交流,了解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行業面臨的挑戰,尤其是藥品的研發和生產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措施,以保證藥品的品質和療效,并由質檢團隊對每個生產環節進行把控,以確保產品符合相關標準和法規。
除了與員工的交流,中華藥業工廠還為隊員們提供了學習體驗機會。團隊成員在學習安全操作規范后,參與了藥品包裝的實際操作,親手體驗到了工藝的復雜性和細致性。通過實踐,團隊成員體會了工廠流水線生產方式與無菌工藝來確保產品質量和效率。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團隊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中華藥業工廠在藥品生產方面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擔當,對醫藥行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對安全生產和質量管理有了更高的認識。團隊將進一步了解中華藥業產品銷售渠道不足、產品推廣力度不大等現階段未解決的問題,為百年老字號國貨品牌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 向家良 供稿】
擔當青年在行動
觸摸星星,感知空間 1月25日上午,城建學院“童畫故事”實踐團隊走進上海市來比心能力成長中心,以志愿服務的方式,關愛孤獨癥兒童,為患有孤獨癥的小天使們帶來一份溫暖與關愛。這次活動包括康復空間的探索,陪伴孤獨癥孩子做游戲、做手工,與他們一同度過豐富且難忘的時光。
活動開始前,康復中心專業老師為團隊成員簡要介紹了中心的空間特點、孤獨癥兒童的康復特點,為同學們提供了交流建議。隨后,團隊成員以輕松愉快的方式與孩子們互動,引導他們進行簡單而有效的體能訓練,幫助孤獨癥兒童發展協調性和肌肉力量,增強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在手工課上,團隊成員與孤獨癥兒童一同動手制作折紙、剪紙、彩泥造型等各種手工藝品,鼓勵孩子們發揮創意,共同完成每一件手工藝品,同時也在作品中探索可能可以挖掘的空間造型。每一位孩子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用豐富的想象力和靈巧的雙手,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活動結束前,機構負責人鄒老師還結合團隊成員的志愿行動,專程準備了一場專業而詳細的知識講座。鄒老師重點介紹了孤獨癥對兒童生活和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孤獨癥兒童在感知、社交、語言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引導團隊成員更好地理解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在向團隊成員表示感謝的同時,希望今后繼續攜手,共同為這個特殊群體創造更好的康復環境。
此次實踐,“童畫故事”團隊成員用心陪伴孤獨癥兒童,創造了一段充滿歡笑和溫暖的時光,堅定了盡自己所能位孤獨癥患者獻出一份力的決心。今后,團隊將結合專業知識,為孤獨癥兒童打造適合他們的建筑空間,為更多的孤獨癥孩子們送去關愛和幫助。【城建學院 郭澤敏 供稿】
新業態引領就業新潮流
線上就業創造美好未來——上海前程無憂公司訪談學習之行
1月28日,學工部“新業態賦能上海高校線上就業服務對策”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上海市前程無憂公司,圍繞“新業態賦能上海高校線上就業”主題進行了訪談學習。
團隊在公司對接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公司參觀。團隊成員們了解到前程無憂是我國國內領先的網絡招聘服務供應商,集合了專業人事顧問團隊、網絡媒體及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服務大學生線上就業方面經驗豐富。 在參觀完公司后,成員們針對公司的特點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流訪談。在訪談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了新業態行業的活力,為大學生靈活就業提供了許多新思路。團隊了解到前程無憂公司為促進大學生更好的進行線上就業開展的一系列措施,如通過人工智能精準定位大學生就業需求以提供滿意的就業崗位、元宇宙數字沙盤測試幫助大學生線上理清自己感興趣且合適的就業方向,為上海大學生線上就業提供了極大幫助。最后,成員們和專業人員還圍繞新業態賦能上海高校線上就業的推進方案、未來展望、存在困難等問題進行了訪談及討論。 通過本次實踐,成員們對新業態賦能上海高校線上就業有了更為直觀與深入的了解,體會到新業態在提升就業效率、優化人才匹配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新業態賦能的線上就業在助力高校畢業生順利融入職場方面效果顯著。組員們深感技術進步對職業市場的巨大影響,也看到了上海高校在新業態背景下大學生充分、靈活就業的無限可能。
【學工部 鐘欣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