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卻老紅一萬點,換將新綠百千重:她把一切獻給黨的教育事業——記優秀共產黨員祝爾純
時間:2021-03-23
有一種愛叫執著,只有付出沒有索取。
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有這樣一位離休黨員教師,她始終把關心、幫助、教育下一代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她深深地感到,要使黨的事業后繼有人,讓老一輩開創的社會主義 江山永不變色,教育好下一代,使青年學子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她的名字叫祝爾純。
歲月如歌聲聲遠。2001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徐匯校區的大禮堂里掌聲雷動,學校離休黨員教師祝爾純和她的丈夫眭忠詮兩位老人在熱烈的掌聲中,健步登上禮堂的講臺。這一天,他們捐出自己數十年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十萬元,在學校設立“忠詮——爾純思想政治教育獎”,這是當時上海乃至全國高校第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獎”。
心系學子 拳拳愛心助育才
兩位老人都在上世紀40年代學生時代就參加革命,為黨做地下工作。解放后,祝爾純先后在供銷合作總社、輕工業學校及幾所中學工作過,1964年到1987年一直在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任英語教師,1987年從該校離休。在輕專23年的執教生涯中,祝爾純始終懷著滿腔革命熱情,堅守在三尺講臺,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潛心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地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了大批有品德有文化有奉獻精神的人才。23年中,作為學生眼中的師長,祝爾純是和藹的,又是嚴格的。她對學生的態度和藹,時常與學生談心、關心學生的生活。那時期的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收入也低下,不少學生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很儉樸。碰到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祝爾純不顧自己收入不高,也要省出錢來幫助學生渡過困難,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安心學習。但是在思想覺悟上和學習上,她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她常常以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事跡來教育學生,教育他們傳承好先烈們的偉大精神,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發奮學習立志成才,以知識來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她克服當時教學條件簡陋、學習材料匱乏的困難,為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課程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而想盡辦法,自己設法搜集學習材料并鉆研透徹后,以貼近生活實際的靈活方法向學生施教,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樂于背誦單詞、學透語法、進行聽說練習……,她自己也放棄了大量的休息時間,晚上或周末時常加班批閱作業、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全身心地撲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關愛、對學業的嚴格、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使得她培養的學生“又紅又專”,不僅掌握了學業知識,在思想政治上也十分上進;她自己成了學生日常生活的知心人、學業知識的傳授者,也成為了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離休以后,祝爾純和老伴眭忠詮離開了工作崗位,但并沒有忘記一位黨員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認為在節儉夠用的前提下,要把自己節儉積蓄下來的錢用到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去。什么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呢?“當然是教育,是關心下一代!”他們認為,高校是培養建設人才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非比尋常,所以老人家設立了這樣一個獎項,用于每年獎勵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同志曾專門為此作了批示:“請轉達對老同志的敬意,對他們關心思想政治工作的舉動表示感謝。”
2003年,有關部門發給二老夫婦9萬多元的離休干部住房面積差額補貼。祝爾純與老伴商量后,取出剩余的一點積蓄,湊足10萬元,捐給學校設立“誠信生活助學貸款”。老人說:“貸款能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幫一把,我看見一些貧困學生,有的人拿兩個饅頭一碗湯當一頓飯,就很心痛,想幫幫他們。”面對兩位老人的盛情,學校領導考慮再三,希望他們將這筆線留下來養老,但最終還是遭到了夫婦倆的婉拒。祝老說,“誠信生活助學貸款”以無息貸款方式資助家庭經濟困難而又勤奮好學的學生,不僅可以給這些品學兼優的困難學子提供一點經濟上的資助,使他們可以更加專心致志地學習;同時在幫助這些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誠信意識。同時,基金又能如一潭活水始終存在,如此美好的創意、高尚的舉止,令人充滿欽佩,油生敬意。但祝爾純同志再三堅持此事不要過多宣傳他們,特別是基金名稱中絕對不要出現他倆的名字。“這種善事,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以自己的愛心加入進去,使其發展壯大,而一旦冠了我倆的名,別人就很難參與了。”多么豁達大度的老同志,不為名,不為利,蕩蕩君子之心赤誠可鑒!在祝爾純夫婦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激勵下,廣大教職員工也踴躍加入了捐款行列,基金很快又增加了近5萬元。有些獲“思想政治教育獎”的師生把所得獎金也捐獻給助學基金,使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群眾參與面更廣、基礎更堅實。
2006年,二老再次把國家補給他們的房貼加上省吃儉用存下的積蓄共計10萬元,又捐贈給學校,作為“忠詮-爾純”思想政治教育獎二期基金。迄今,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忠詮一爾純”思想政治教育獎至今已頒發到第十九屆,數百名師生獲得此獎項,其中許多人將所獲的獎金捐贈給了災區人民或困難學生,繼續這份愛的接力。“誠信生活助學貸款”基金也新添了社會自發捐款,使許許多多貧困而好學的學子因此受益,在學業中免除了經濟窘迫的后顧之憂,更加埋頭發奮學習成才。
愛國愛校 傾盡所有報黨恩
祝爾純同志還非常熱心公益事業,每次社會上開展公益募捐活動,總少不了她慷慨解囊,奉獻一腔愛心和真情。曾先后為西北鄉村小學、為社區培訓下崗職工等捐助數萬元。2008年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強烈地震,震情深深地牽動著祝老師的心,她不顧年高體弱,趕到學校為災區人民獻上一分赤誠的愛心,并積極響應中組部號召,交納一萬元特殊黨費。在離休支部開展與來自災區2位貧困學子愛心結對助學活動中,她又毫不猶豫捐助5000元。
2011年,二老夫婦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為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獻上特殊的禮物,他們賣掉唯一的一套住房,除預留生活所需費用外,在2013年把賣房所得款中的160萬捐給學校,交出了一筆“特殊黨費”,自己則把家安在了養老社區。
2018 年,身居養老院的祝爾純又向學校捐款 20 萬元,用于學校“先賢語跡”碑廊增建及學校相關校園文化建設。祝老說:“希望激勵廣大師生奮發成才,通過文化建設凝心聚力,共筑美麗大學夢。”
其實,祝爾純同志捐贈的何止是“身外之物”,為支持祖國醫學研究和醫學事業的發展,她于十幾年前就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充分展示了一位老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祝爾純和老伴平時生活非常簡樸,但捐助學校、資助災區,幫助學生卻是非常慷慨。她把夫婦倆一輩子省下來的積蓄幾乎全部捐獻給了關心下一代事業和公益事業,自己過著清貧的生活,心里卻十分充實。她常說,黨和學校對我們離休老干部非常關心,自己年歲已大,做不了其他什么事,只是盡一個老黨員的責任,做一些點滴的奉獻,樸實的言語,折射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甘貧樂道 畢生追求黨的事業
迄今,二老夫婦已向學校捐款累計 220 萬元,他們的赤誠愛心和感人善舉,深深地打動了學校師生們的心,也在社會上引發廣泛贊譽。二老夫婦有愛心,但更有錢吧?有人這樣猜測。
在上海一條普通弄堂里,這是兩位老人住進養老院以前的家,家里的擺設及其簡單,小小的兩間房,房子簡單到連地面都還是水泥的,老式的家具都是幾十年前的舊物,不多的家用電器也使用了十多年,洗衣機零件壞了,已經配不到,因為這個洗衣機廠已經沒有了。家里的碗櫥是解放以前的,原來的紗窗是鐵絲做的,后來鐵絲都銹了,就換了塑料紗窗,白紗窗用久了也變成了灰色。祝老說:“可以用的話還是繼續用,扔出去的話就變成了垃圾。”幾十年來,兩夫妻就是這樣一直量入為出,月有節余,在上世紀70年代平均每月積蓄30元,80年代每月100元,90年代每月1000元,后來每個月存的錢就更多了,這才有了他們先后捐出的巨額捐款。
祝老樸素地說,“當時搞地下斗爭,有人被捕,有人犧牲,我們能活下來是幸運的,我們現在再怎么講奉獻,不過就是一點精力和金錢而已,先烈們卻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平實的話語,鮮明地體現了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偉大精神!她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尤其對教育培養下一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懷有強烈的責任感。
生命不息,奉獻不已。祝爾純同志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為了黨的事業,為了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她仍在默默地奉獻著,執著地追求著,滿腔熱情地投身于育人育才事業中,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影響著全校師生員工,發揮了一個老黨員的模范表率作用。
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體現在祝爾純的身上,就是對師生的無私關愛和傾心付出,詮釋了人生的光輝意義。“愛的方式有許多種,我們只不過選擇了一種。”祝老動情而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