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像|因熱愛而閃光,她以綠色化學筑夢未來
時間:2024-12-10
連續兩次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銅、國際青年人工智能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創新體驗競賽一等獎、ICAN大學生創新創業上海賽區金獎、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銀獎、全國百校青年創新創業優秀社團負責人、2023年度優秀創新領袖。
她熱愛化學,熱衷科創,立志推動綠色化學的應用創新研究,今天的“應像”讓我們走近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大四學生阿依木熱克·阿斯卡爾。
阿依木熱克·阿斯卡爾,這位來自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女孩,自踏入上應大校門那一刻起,她便以滿腔熱忱擁抱理想,以堅定的步伐探索未知。
“在新生入學的學科型社團展覽中,我就被科技創新的魅力深深吸引,一顆科創的種子就在心中生根發芽。”入校以來,她已發表2篇論文,授權5篇軟件著作權,3項專利申請,主持2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并參與帝國理工大學生物傳感科研課題,在科技創新的路上閃閃發光,已累計獲得國家獎項9項,省部級獎項60余項。
行而不輟 覆踐致遠
“化學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生活中的點滴讓阿依木熱克·阿斯卡爾感受到化學的魅力,特別是當今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讓她對化學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情。
大一時,阿依木熱克參與的第一個課題是關于氧化鎂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通過這個項目,我切身體會到化學在實現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中的關鍵作用,逐漸堅定了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的信念。”
一次偶然機會,她與科學撞了個滿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希姆·弗蘭克教授在一次學術講座交流會上分享了冷凍電鏡技術的開創性科研成果,讓她感受到頂尖科研的魅力,更加堅定了在化學材料領域追求卓越的決心。
“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弗蘭克教授的研究之旅激發了阿依木對科學研究的無限向往。
于是,她靜下心來閱讀大量關于阻燃劑方面的文獻,進行系統性地理解和思考。通過復現已發表的論文或課題組之前的關于氧化鎂回收再利用的成果,進一步鍛煉自己,也逐步積累科研的經驗與能力,進而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
2023年,阿依木熱克和小伙伴們參加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作為化學專業學生,盡管物理和化學在某些原理上有所相通,但面對具體問題還是存在很大挑戰。她主動承擔了研究的核心任務,深入探討與物理相關的全新現象。
“我們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聚在一起,小伙伴們進行思想碰撞,一步步理清邏輯思路,共同完成復雜的資料整理和實驗設計。” 最終,一舉獲得全國二等獎。
因為熱愛 所以執著
面對化學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問題,阿依木熱克開始探索不同的科研方向,逐步建立自己的構想和認知。她憑借敏銳的觀察力,開啟了她的創新之路。
阿依木熱克說,最難忘的是備戰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她所負責的團隊成功晉級國賽。
“我們需要在一周時間內準備好研究報告與PPT,參加決賽答辯。由于學業和其他課題任務繁重,時間顯得尤為緊迫。”阿依木熱克熬了幾個通宵,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制作出精美的PPT,最終在決賽答辯中以精彩的表現進入了總決賽并獲得全國銅獎。
2023年,阿依木熱克團隊再次晉級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決賽,在項目上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創新。在緊張的備賽過程中,她組織了多次模擬答辯,邀請老師現場指導,最終再次獲得全國銅獎。
作為應用化學和數字媒體藝術交叉學科的雙學位在讀的阿依木熱克,希望在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專業中找到聯接的學術領域。
她再次接受了新的挑戰,開始了在傳感檢測材料領域的研究。她主動閱讀大量關于傳感、可穿戴設備方面的文獻,與團隊成員緊密合作不斷完善方案,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取得三篇軟件著作權,獲得iCAN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三等獎、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銀獎。2024年9月,阿依木熱克帶領團隊闖入2024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這是她第三次闖入該賽事的全國總決賽。
所學為所用 筑夢未來
在生活中,性格活潑開朗的阿依木熱克熱愛生活,喜歡跳舞、攝影、聽音樂,總是面帶笑容,用輕松和愉悅的心態面對每一天。
作為學校Winner青創社的負責人之一,阿依木熱克鼓勵成員們積極參與科創比賽,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在老師的指導和小伙伴們的共同努力下,Winner青創社被評為全國百強創新社團。在擔任Showtime韓藝社社長期間,她組織了出彩的社團晚會,讓更多同學感受到社團文化的魅力。
“不畏懼挑戰,女性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科學夢想。”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來校作關于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領域女性成長的報告,阿依木熱克深深觸動,立志成為像朱院士一樣在STEM領域有所建樹的杰出女性,為社會進步和發展作出女性貢獻。
“我對化學充滿熱情,把所學為所用,推進綠色化學的實際應用,這會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阿依木熱克說,“未來,我希望能將交互設計、傳感材料和綠色化學相結合,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