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區(qū) 惟善為寶 讀書便佳 馬相伯書。馬相伯字名良,江蘇丹陽人。教育家,愛國人士,復旦大學創(chuàng)始人。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林散之書。林散之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qū)),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被譽為“草圣”,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原文出自毛澤東《卜算子 詠梅》。 孫文字帖:天下為公 孫文(孫中山)書。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禮記·禮運》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榮庚聯(lián)語:朝于大學[1]夕于小學[2],古有經(jīng)師[3]今有人師[4] 容庚書。容庚原名容肇庚,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出身于清末書宦世家。因古代“容”“頌”相通而取齋名為“頌齋”。在書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熏陶下,他幼年時即熟讀《說文解字》和吳大澄的《說文古籀補》。1922年,經(jīng)羅振玉介紹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畢業(yè)后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主編兼北平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嶺南學報》主編、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等。 注釋: [1]《大學》:儒家基本經(jīng)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guān)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2]小學:語言文字之學。 [3]經(jīng)師:有學有專長,飽讀經(jīng)史,能授人一技之長的老師。 [4]人師:能以自己的道德品性、言行舉止感化學生的老師。 課子課孫先課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清)陳鴻壽書。陳鴻壽,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國清代篆刻家。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其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于行、草、篆、隸諸體。 |